返回首页
【生态环境新闻发布会】弋江区2024年度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31日

发布地点:弋江区高新区管委会1楼会议室

发布单位:芜湖市弋江区生态环境分局

人:弋江区生态环境分局大气办工作人员  姚李龙 

人:

文字实录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支持、参与、指导。根据区新闻发布工作安排,现由我向大家通报弋江区2024年度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会议精神,2024年以来,弋江区共召开环委会会议8次,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现场督导38次,推动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落实。各单位对照《弋江区各街道及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积极履职尽责,常态化开展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及时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

(二)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行动。强化宣传引导,积极推行绿色低碳生活。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法制宣传周等重大节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五进”系列活动以及“大手牵小手 护绿‘弋’起行”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8次、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1次,发放宣传手册1500余份、环保购物袋600余个,向群众宣传垃圾分类、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倡导群众积极维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绿色低碳理念和行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创建绿色工厂达1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市级11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和校园管理全过程,积极开展以“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芜湖”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普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科学知识。

(三)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2024年市对区年度目标考核指标:PM2.5平均浓度为35.1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率为85.1%,重污染天气1天。截至12月29日,我区国控站点PM2.5平均浓度为32.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6%。白马山水泥厂正在进行有组织改造、无组织改造、清洁运输及配套工程建设,预计2025年12月完成,常态化加强中重型货车运输管理,白马山水泥厂矿山分厂已使用全电动宽体矿车进行生产运输。积极开展含挥发性有机物(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行动,对26家涉VOCs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已完成8家。积极倡导和推动绿色装修,加大对生产、销售涂料、油墨、粘胶剂等含VOCs产品的监督抽查批次,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的建筑涂料。开展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工作,指导有意愿申请绩效升级的企业按要求报送材料,对企业现场情况进行初审。强化群众“家门口”环境问题整治,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全区安装油烟在线监控设备600余套,开展夏季餐饮油烟专项整治,城管、生态环境、市监、属地街道等单位联合开展整治行动70余次,出动500余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6个,办结餐饮门店相关处罚案件50起。强化秸秆禁烧,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芜湖万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18万吨秸秆收储综合利用项目。组织实施用电监控及大气精细化管控项目,加强对试点企业生产状况、污染防治措施运行状况、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的监督管理,提升监管能力。

(四)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积极创建省级幸福河湖南塘湖和市级幸福河湖天子港沟,省级幸福河湖南塘湖实施方案已编制完成并通过经市级审查验收。举办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和第三十四届“安徽省水法宣传月”主题宣传活动。持续落实国控断面巡查机制,2024年共计巡查60次,出动82人(次),澛港桥、宝塔根国考断面水质年均值为Ⅱ类,水质优良比例为100%。开展长江干流入河排口月度巡查并建立台账。启动长江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排口现场核查和溯源工作,对已完成整治的36个排口组织开展验收销号工作。持续开展工业企业排水再督查专项行动,对104家企业进行现场帮扶,累计排查管网138km,督促指导企业制定并实施整治计划,降低环境安全隐患。禁捕工作成效显著,23名护鱼员、25名街村网格员分片包干49公里禁捕水域,年度查办案件17起(另刑事案件3起),处理预警信息11起,有效处置率100%。建成渔政信息化监控指挥中心1个,运行市级监控14个、区级自建监控38个,设置语音提示杆25处,清理违规钓具渔具17副(支)。建立健全组织体系,调整河湖长,更换公示牌8块。区级河湖长巡河38次,街道级418次,村居级2636次。印发《弋江区总河长令(第 5 号)》,推进河湖“清四乱”行动。

(五)加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防控。严格按照《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等技术规范,完成港西工业园一期地块土壤背景值调查、危废鉴别、土壤修复工作,正在推进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及移出污染名录等工作;加快推进红花山路北侧1#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详细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方案编制等工作;完成原青岛啤酒(芜湖)有限公司北侧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工作;根据市生态环境局下发的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矢量图,完成重点区域内企业污水排放口排查。

(六)提升固废危废治理能力。生态环境分局、区卫健委联合开展医疗废物专项检查,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化处置医疗废物。指导163家危废产废及经营单位完成固废系统填报,并对申报数据进行细致审核,现场检查15家危废产废及经营单位,加强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和危险废物现场管理。根据《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安徽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通过现场帮扶指导,完成3家企业化学物质详细环境信息调查及审核工作,为建设“无废城市”打好基础。

(七)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新增建设1个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25个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宜居村庄施工单位已进场,预计2025年1月底完工。和美乡村省级中心村正在招标,预计2025年6月底完工。加强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完成农村改厕90户。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85.31%和86.22%,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88.76%,均高于市级目标任务。实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19条农村黑臭水体已消除黑臭并实现动态清零,加强监督检测,确保水体长“制”久清。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6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及环境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6.7%。我区农村区域有垃圾中转站6座(其中高新中转站已完成封闭式改造),9个行政村生活垃圾采用“农户集中投放、服务企业收运、市县统一处理”的方式,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区环卫部门采用密闭式压缩箱统一运送至中电环保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处理,截至2024年10月底,已处理农村生活垃圾39700.25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八)提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改质效。严格落实《芜湖市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验收工作办法》,按照清单化、闭环式管理原则,加快推进各级交办问题整改销号,完善“一案一档”,并录入省生态环境厅“1+1+N”突出环境问题整改调度系统。截至目前,市级共交办我区问题67件,已整改65件,已销号61.5件。2024年省警示片交办问题1件,已完成整改,市生态环境局已开展验收、需补充相关材料。2024年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区信访件102.5件,已整改101.5件,已提请市级验收91.5件,已销号79.5件。2024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我区信访件10件,已阶段性办结4件。根据《芜湖市生活垃圾分类住宅小区分级评定办法》,按照街道分类办开展初评推荐,区分类办审核评定的模式,完成2024年住宅小区评定工作,上报参评小区32个。加强对新建小区分类设施设立指导工作,做好新建小区交付前分类投放设施综合查验。2024年,对全区9个居民小区34个分类设施优化维护,在各级主流媒体累计刊载信息报道58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户外主题活动累计230余场,参与人数达5万余人(次),发放宣传单页2万份。2024年1-11月份垃圾分类宣教场馆联合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及各类环保公益组织等开展宣教活动47场。

(九)协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根据生态环境部和省关于“长大重”强化管控措施要求,加强相关重点企业协商,填报应对措施企业类清单。强化重污染天气应对联防联控,根据市级统一部署,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应对,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做好重点时段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对不同污染物造成的重污染天气,采取差异化应对措施。

(十)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深入开展核技术利用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对新亚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省核工业勘查技术总院等多家涉及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辐射安全与防护安全检查,督促核技术利用单位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核技术利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意识,防止辐射事故发生。

(十一)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截至2024年10月底,全区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1.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7.8%。完成包括欣平兴有限公司、三花自控、华仁科技等多家重点行业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2024年1-11月,弋江区技改完成投资27.86亿元,同比增长11%,增速位列全市第三。

(十二)实施全面节约战略。2024年上半年,弋江区开展城镇低效建设用地调查认定及历史遗留用地调查入库工作,全面查清各类低效用地和历史遗留用地空间分布、面积规模、利用状况等信息。根据相关认定标准,调查认定低效用地77宗,面积3823.36亩,其中低效工业用地72宗,面积3404.95亩。2024年对全区低效用地进行了梳理,并制定相应措施。截至目前,通过腾笼换鸟、收回再开发、增容和租赁等方式完成了8家低效企业的盘活,共计面积279.8亩。预计今年仍可盘活低效企业18家,盘活面积约460亩。下一步计划继续加大处置力度,完成低效土地的处置工作,为弋江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十三)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调整弋江区青弋江河流一般湿地、荆山河湿地保护小区、三湖一坝湿地保护小区、十里江湾湿地保护小区认定范围,目前我区湿地总面积1959.4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83% 。建设我区绿美江淮行动示范点长江(芜湖)百里生态湾(十里江湾公园),定期开展江滩水域垃圾清理及安保维护,以充分发挥十里江湾示范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严格落实《芜湖市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细则(试行)》,对疑似生态破坏点位开展现场核查,未发现生态破坏问题。

(十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持续巩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果,开展凤凰山废弃矿山边坡崩塌治理,完成绿化枯死地块补植补造15.09亩。

(十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配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和淮北师范大学专家团队,完成弋江区生物多样性水体样地监测。持续推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深入开展加拿大一枝黄花防除,出动人员600余人(次),防除面积300余亩。

(十六)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2024年,弋江区重点企业“一企一策”节能减煤降碳诊断企业5家,分别为安徽海螺暹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安徽海螺川崎装备制造有限公司、芜湖三联锻造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万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芜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截至目前,5家企业节能诊断报告编制基本完成,下步开展征求意见工作。

(十七)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对全区30个小区开展雨污分流改造,累计改造管网40余千米。推动国家园林城市建设,2024年新增育才园、兴隆园、临江园口袋公园3个,绿化提升面积1.2万平方米。完善我区省级以上开发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拟在高新区管委会新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1个。配合市生态环境局完成弋江区声功能区自动监测网络建设,建成3个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不断提升辖区噪声污染防治水平。

(十八)推进改革创新。推进“四廊两屏”和城市生态建设。强化总林长牵头抓总、各林长协调推动的职能,严格执行林长巡林制度,发布区级总林长令1次,各级林长使用林掌APP开展巡林共计2025次。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日、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绿化活动、“安徽湿地日”等宣传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持续推进排污权交易改革工作,指导芜湖华仁科技有限公司与芜湖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

二、2025年工作安排

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攻坚行动,深化细化“五控”措施,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推进涉VOCS突出问题排查整治,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确保空气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并重,确保国、省、市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涉重金属企业监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污水处理率,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危废收集处理,扎实做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