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2024年中小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5-01-16 11:33信息来源: 弋江区教育局阅读次数:编辑:弋江区教育局 字体:【  

一、学校体育总体情况

弋江区现有中小学校29(芜湖市围塘小学、芜湖市卡子口小学2024年8月撤并入火龙岗中心学校),其中小学(含教学点)16所,初中9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2所,小学阶段学生数26899人,初中学生人数9436人。中小学校严格执行部颁课程标准,体育课开课率达100%,开足率100%。

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1.体育课程设置与实施情况

弋江区中小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开齐开足体育课,学校体育课开课率达100%,开足率100%。1.完善课程体系

1)严格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全面落实“三课一品”,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能开足开齐体育课程,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外锻炼,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1小时。

2)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鼓励中小学校申报省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或新型体育项目学校,鼓励申报市级训练基地建设。

目前,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大学城校区、安师大附属安体实验学校分别被命名为2023—2025年芜湖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训练基地

2.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各校均严格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时间的规定,开足开齐体育,利用体育大课间活动和课后服务时间补充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达标率100%

2)每年组织区级阳光体育运动会情况

2024年11月9日—10日,区教育局举办了弋江区第十八届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弋江区区属24所中小学校509名运动员参加了44项比赛的角逐。

2024年,弋江区第二届“区长杯”中小学校园足球超级联赛,初中组10支队伍采用集中赛会制,小学设有小学男子组(14支队伍)、混合组(10支队伍)、女子组(8支队伍)均采用单循环赛制。初中组比赛已于11月5日结束,小学组比赛将于2025年5月结束。

2024年,弋江区教育局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了“奔跑吧少年”主题活动,据统计,全区上半年共有20089人次、下半年共有41000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活动

3)参加国家、市级阳光体育活动、竞赛情况;

2024芜湖市第三届“安澜杯”中小学啦啦操比赛中高新区实验学校获自选花球小学组团体一等奖(连续三届卫冕),萃文中央城校区荣获初中组自选花球项目第一名(卫冕成功),瑞阳小学获花球动作团体第二名。在2024芜湖市第四届“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弋江小学获混合组团体一等奖,利民路小学获小学混合组团体二等奖,澛港小学获小学混合组团体二等奖;萃文大学城获初中男子组一等奖(冠军),南瑞实验学校获初中男子组团体第一名;澛港小学获小学男子组团体二等奖,澛港小学在2024安徽省“未来之星”阳光体育运动会芜湖分会场五人制足球男子组比赛中获团体第三名。芜湖市马饮学校初中部在2024年安徽省青少年举重冠军赛中获初中组个人第一名、个人第二名、个人第三名,在2024年安徽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中获初中组个人第二名。在2024芜湖市阳光体育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芜湖市马饮学校初中部获中学组个人第一名,利民路小学获小学组团体第三名;南瑞实验学校在市第二十四届中小学生体育运动会游泳比赛中获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五名。利民路小学在2024芜湖市第二届“千寻杯”中小学生激光射击比赛中获小学组团体第一名,芜湖市马饮学校在芜湖市第二届“一凡杯”击剑比赛中获小学组个人第一名。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弋江区教育局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始终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各校安排专人负责,添置专门的仪器,召开专题会议,积极组织落实,确保《标准》测试与上报工作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9—12月份,各校纷纷投入到紧张的数据采集工作中,利用体育课和大课间,由班主任和体育老师配合,现场采集第一手数据,并填写每生一张的体质健康档案表,为下一步网络上报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年所有学校均完成了测试及上报任务,上报率为100%。

4.教学条件保障情况、场馆设施等情况。

全区共有200米运动场5块300米运动场18块300400米运动场1个,400米运动场3块,足球场25块,篮球场75块,排球场37块,器械区面积25266平方米,体育馆17个,面积27557平方米,游泳馆1个,2432平方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室18个。

5.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情况。

2024年3月起,弋江区各中小学有序推进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截至12月份,全区29所中小学(按法人证书计算)、27块运动场地,24所学校已向社会开放,开放率82.76%。

三、下一年度发展思路与整改措施

1.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管理

优化课程设置: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增加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培训等课程。确保课程的多样性和科学性,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对体育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体育技能水平、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提升体育设施建设水平

加大体育设施投入: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体育设施配套,提高设施的质量和安全性。

合理规划设施布局: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体育设施布局。确保设施的分布合理,满足学生的需求。

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建立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体育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老化设施,确保设施的正常使用。

3.推动体育活动开展

组织体育竞赛:举办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体育竞技水平。

开展体育社团活动:成立体育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宣传体育知识和体育精神。通过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展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4.强化体育工作保障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体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体育活动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完善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体育工作发展。如鼓励学校开展体育特色项目、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