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

发布时间:2022-11-23 14:50信息来源: 弋江区中南街道阅读次数:编辑:许伟 字体:【  

为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以下简称“两强一增”行动)部署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样板。

二、科技强农

(一)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深化“专家团队+地方服务小组+科技示范主体”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机制,力争到2025年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实现全区行政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根据市计划数和农民需要,每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加强区、街道农技队伍建设,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二)现代特色种业提升行动。加大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种开发力度。实施现代种业提升行动,做好袁粮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建设,推广紫云英种植。扶优扶强种业企业,加大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建设、加大紫云英等优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支持力度。

(三)种养业提质增效行动。围绕“稳产量、提品质、增效益”,推广“按图索粮”和订单化生产,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推进渔业全程标准化生产,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稻渔综合种养。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行动。继续推进休闲食品全产业链建设,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初(粗)加工;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培育百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有增速,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43%。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

(六)数字赋农行动。复制推广数字乡村试点建设经验模式,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农业场景、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以三只松鼠等企业为龙头,发挥电商平台、电商企业等渠道作用,开展精准对接,扩大网上销售。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三、机械强农

(一)特色农机装备生产企业培育行动。促进农机装备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现代物理农业装备等薄弱环节机械的研发,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二)农机研制补短板行动。积极参与农机装备创新研发推广联盟,落实农产学研定期对接和会商机制。研制适应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适应养殖业发展的洗消饲喂、尾水净化、粪污处理等农机装备。

(三)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有条件的建立育秧中心。深化农机农艺融合,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

(四)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行动。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新培训农机手。加快农机智能调度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化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五)农业“标准地”改革行动。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提升农田宜机化水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区推进工程。推深做实“田长制”改革,建成运行规范、权责清晰、制度完备、协同有力、激励科学、监管到位的田长制管理保护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

四、促进农民增收

(一)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支持区域发展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

(二)实施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加快土地流转。全面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成果。推进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开展生产、销售、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探索构建合作社的纵向与横向联合,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收益。

(三)实施经营性收入壮大行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等小加工,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的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成熟一个培育一个。

(四)实施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培养计划,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工留得住、能就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加大农业支持补贴力度,重点聚焦粮食主产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实现对粮食实际生产者精准补贴。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区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制定2022年工作方案和清单。在区农业农村水务局(区乡村振兴局)设立工作专班,承担日常工作,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检查、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各部门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二)加强政策保障。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的设施用地。建立财政资金保障机制,设立“两强一增”行动专项资金和基金,区财政投入“两强一增”行动的比例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加大以区级为单位资金整合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区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吸纳社会资本。扶持涉农企业上市。扩大特色农产品保险。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

(三)加强考核检查。区委农办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各部门确定一名联络员,每月5日前要将任务进展情况报送至区委农办,由区委农办汇总通报,确保工作按计划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