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0年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宏观调控政策,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拆迁拆违为重点,围绕工业强区、文化新区、三产兴区的总目标,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经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和谐稳定,区十五届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十一五”确定的“3215”规划目标全面实现。
表1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名 称 |
单 位 |
2010年计划 |
2010年完成 | ||
绝对值 |
增长(%) |
绝对值 |
增长(%) |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57 |
15 |
165 |
18 |
财政收入 |
亿元 |
12 |
15 |
15.02 |
45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40 |
35 |
145 |
4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1.8 |
20 |
13 |
22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6756 |
10 |
18600 |
11.1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5124 |
10 |
7174 |
14 |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
个 |
6000 |
/ |
7124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 |
/ |
3.91 |
/ |
人口出生率 |
‰ |
9 |
/ |
8.6 |
/ |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9 |
/ |
16.6 |
/ |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 |
% |
/ |
/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
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 |
% |
/ |
/ |
(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预计数,下同),比上年增长18%,超过年度计划 3个百分点。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0:19,二产增加值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实现财政总收入15.02亿元,增长45%,超过年度计划30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73亿元,增长 64.4%。
(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全区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0亿元,增长29%;完成增加值76.4亿元,增长25.5%。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5亿元,增长27.7%。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增40户,累计达196户,2010年,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1户,超10亿元的企业4户。
主导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型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32.4亿元,增长43.4%,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9.8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68.1亿元,增长44.7%。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9.9亿元,增长83.1%;实现增加值5.8亿元,增长81.2%。
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实施的工业项目21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3个,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实现投资占全区工业投资的58.6%,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1 2010年全区亿元工业项目建设成就
基本建成。新兴铸管径向锻造、管坯车间、卷烟材料厂迁建、海螺川崎装备加工中心厂房扩建、芜湖恒力公司空调器用双层卷焊管、航天特种电缆一期、模具城一期、凯迪电器一期、瑞创叉车租赁厂房、明远光伏2#车间等项目基本建成。 加快建设。安徽中烟集团都宝生产线技术改造、海创弋江高新节能装备制造基地、海螺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技改扩建、电器产业园、诗宾科技金属旋压件一期、文鼎机械扩建、勤惠科技洗碗机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开工建设。君华软磁非晶材料、新亚特特种电缆、中小企业创业园、屹鑫汽车部件等项目开工建设。 前期推进。奇瑞新能源汽车、问天量子二期、高速重载、特种漆包线、海格斯能源装备技术研发中心及实验室、青岛科瑞克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
(三)内外需求逐步扩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0年我区消费品市场呈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在欧尚超市、苏果超市、弋江国际会议中心3家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的带动下,全区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比上年增长22%,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亿,增长90%。对外贸易势头较好,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05亿美元,其中出口0.46亿美元,进口0.59亿美元。
服务外包业取得实质性突破。服务外包产业园一期3.2万㎡已建成,二期30万㎡已全面开工,佳景科技等40余家服务外包企业入驻,引进各类人才千余人。区域性专业大市场建设加快。中国商品交易博览城一期完成主体工程、果品冻品海鲜批发市场已部分交付使用。综合商业载体全面开工。中央城财富街、金玺商业广场、柏丽商业等一批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百瑞中央城大饭店正式营业。长江产权交易所落户高新区,新开业小额贷款公司3家,累计达5家;新设立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累计达26家。
(四)高新区成功升级,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良好
2010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服务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新区内汽车及零部件、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10年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5.9亿元,占高新区总量的51.2 %,对全区工业经济的贡献率达31.1%。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股改任务顺利完成。
加大挑商选资力度,精心组织参加中博会、徽商大会、厦门投洽会、香港经贸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中航集团特种显示项目、广东盈峰集团特种漆包线项目、美国德尔福汽车线束项目、荣升国际创意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大项目。全区实际利用外资4827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20.4亿元,引入项目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32.5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35亿元,比上年增长40.1%,超过年度计划5个百分点。工业完成投资74.4亿元,增长7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1.3%,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投资60.7亿元,增长18.6%;房屋施工554.1万平方米,增长13.8%;竣工54.4万平方米,增长33%。全年在建保障性住房项目20个,总建设面积达280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项目8个,建筑面积达137万平方米。相继建成并交付四联小区、白马小区、弋江嘉园二期小区9575套、96.6万平方米。弋江嘉园三期、火龙岗南、北两大安置区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中。2010年新建廉租住房项目全部开工,完成廉租住房租金补贴803户,实物配租217户。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流转耕地0.3万亩、水面1.3万亩、林地0.5万亩。四联、白马、石硊、瀂港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全面推进,部分项目竣工交付。实施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127亩,收回低效闲置土地320亩。
专栏2 2010年全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就
城市“畅通工程”。 利民路“刚改柔”、马仁山路(西干路——弋江南路)、红花山路(九华南路——铁路)、文津(东)路(南塘湖路——铁路)、南塘湖路接峨山路段、火龙岗安置区南区等道路建成通车,白马山路(规划经一路——花津南路)、火龙岗安置区北区等道路加快建设。 市级重点工程。宁安城际铁路、中江大道、青弋江分洪道等重点项目已全面完成拆迁或建设任务;城际铁路南站已初步完成方案设计,新站面积达6000平方米。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村公路 |
(六)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完成任务
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华东光电研究所特种显示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滨江电缆等17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2010年,我区凯宇机械等5家企业成为市工业“小巨人”。支持一批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安徽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水泥窑余热锅炉”、芜湖明远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GMJ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项目准入,把好土地、环保、节能、产业布局关。全区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26吨标准煤,比2009年1.51吨标准煤下降了16.6%。实施了芜湖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干熄焦、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脱硫车间、喷煤车间、焦化清洁生产等一批节能项目,累计投资3.3亿元。开展淘汰落后产能及粘土砖瓦窑整顿工作,2010年,区政府强制关停砖瓦窑企业9家,非煤矿山也全部关停。实施市区道路“绿色照明”工程,完成利民路、中山南路等8条道路节能改造。在全区各级的大力支持下,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
(七)民生为先得到强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加大监督考核力度,继续推进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投入资金3.38亿元,完成34项“民生工程”。
深入推进创业富民工作。中小企业创业园33万平方米全部开工,创业载体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营造创业氛围,落实政策,加快形成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扩大保障覆盖面,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025人、39904人、16753人、15333人、15446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5万人。
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儒林柏庄学校、安师大附属中央城实验学校、城南实验幼儿园已建成并交付使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成一批达标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试点改革取得突破,基层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基本完成。区医院和中山南路、马塘、澛港街道三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入市第三医疗集团管理,市中医院综合楼主体封顶,新建4所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6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0元,比上年增长11.1%,超过年度计划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174元,增长14%,超过年度计划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遏制。
(八)编制规划基本完成,“十二五”发展蓝图绘就
认真总结全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深入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密切跟踪国家、省、市规划政策导向,广泛听取区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意见,基本完成规划纲要,17个专项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同步谋划“十二五”重大项目,编制了我区“十二五”重大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821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30亿元。其中93个重点项目,争取列入上级规划。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综合分析我区发展环境和发展基础,2011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
表2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指 标 名 称 |
单 位 |
绝对值 |
增长(%)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200 |
16 |
财政收入 |
亿元 |
18 |
20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80 |
30 |
全部工业销售收入 |
亿元 |
300 |
25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15.6 |
20 |
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1.21 |
15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1111 |
13.5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8178 |
14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 |
提高2个百分点 |
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 |
% |
/ |
30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人 |
6000 |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5 |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9 |
/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
/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
主要污染物减排 |
/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谐富民四大战略,建设自主创新引领区、现代商务核心区、文教资源集聚区、生态景观休闲区,把弋江区打造成安徽省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新城区,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转变发展方式
深入贯彻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充分利用高新区、高教园区、职教园区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引进和转化先进科技成果,提高综合竞争力。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使之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工程化的龙头和骨干。完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依托研究开发和技术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建设企业研究开发院(中心)。
继续加大挑商选资力度,严把产业布局、投资强度、环保、能耗“四关”,着力在引进“好、大、高、新、外”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完善招商服务机制,提高招商专业化程度。继续做好央企、全国知名民企合作签约项目的衔接落实工作,主动对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在招大商、选好商、引巨资上取得突破。
专栏3 2011年全区新兴产业项目
服务外包产业。芜湖高新区呼叫中心、东软集团(芜湖)服务外包基地、银江国际数字科技城、荣升国际现代服务业基地、君华科技研发基地、和瑞科技园、芜湖服务外包产业园二期、东汇物流信息中心。 科技研发中心。问天量子科技园、瑞强企业总部基地、源大管业研发中心、黄燕实业研发中心、康永泰生物科技中心、科焱阻燃材料孵化基地、三益弘达医药物流中心、芜湖华林过滤环保研发中心。 奇瑞相关谋划项目。奇瑞ISG中度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新奇瑞S18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奇瑞充换兼容式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等。 其他新兴产业项目。海创太阳能项目、丝扣柔性密封环保阀门、华宏电子信息产业园、中国槟国(芜湖)文化创意博览中心、中加生物年产3亿粒(片)新型海洋药物GMP生物制药项目。 |
(二)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住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的契机,按照“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总体要求,在聚集创新要素、选准高新技术产业上取得突破。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集中优质项目,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加强南区规划建设,形成与北部建成区组团式发展的局面,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科技示范园区。
进一步改善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大“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科技型、集约型、节能环保型等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向更高的产业转移。研究出台我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的具体实施意见,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的争取和建设力度。针对沿海、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集中力量发展壮大新型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三大主导产业,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
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开放带动,优先发展服务外包、专业化大市场、高端商务和生态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按照三产发展总体规划、分步推进,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服务业集聚区,构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提高第三产业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专栏4 2011年重大产业项目
工业(总投资5亿元以上):奇瑞新能源汽车、芜湖瑞创工业车辆生产基地、君华非晶软磁材料、新亚特特种电缆等支柱产业项目;海创弋江高新节能装备制造、明远新能源、海格斯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都宝”卷烟生产线等传统产业项目; 服务业:商品交易博览城、中央城商业项目、恒天文化戏曲公园、华仑港湾综合商业体、侨鸿滨江世纪城、金玺商业广场、亿万多综合商业、长江之歌等项目。 |
(三)大力实施“城市转型”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
坚持规划统领、市域一体、统筹兼顾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四规合一”。一是建设城际铁路南站新区域。充分利用宁安城际铁路在弋江区设立南站口的机遇,打造铁路站口新城区。二是建设“两湖”新区域。“两湖”地区实施高水平一次性规划,分步骤谨慎实施。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原生态旅游休闲目的地为定位,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进高新区南区的规划建设。以“业城融合”为发展理念,促进产业与城市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产业园区。四是着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区路网体系、城市干道改造和畅通工程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五是大力推进安置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
专栏5 2011年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公路及铁路枢纽:6000平米弋江南站新建工程、芜湖汽车客运站新建工程; 桥梁:中江大道跨青弋江桥、马饮桥拆除宁安铁路堤改桥工程、花津桥改造工程; 市区道路:城际铁路南站“两纵一横”道路、中江大道南延一期、中江大道南延二期、弋江路改建工程、峨山路东延立交、西干路拓宽改造、大工山路改造、南纬一路、高教园区经一、经三路改造等工程; 水利项目:青弋江分洪道工程、双陡门泵站扩建、铁桥泵站扩建、迁改麻浦桥泵站等项目; 美化亮化工程:利民路立面改造三期、亮化工程(三期)、绿化工程、区主要道路新路名牌建设。 |
(四)大力实施“和谐富民”战略,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实施32项“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通过营造氛围、政策扶持、载体建设等多种手段努力提高居民收入。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制度,落实社会保险各项改革措施。推进“五险合一”,实现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健全和完善失地农民保障,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制度,妥善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大力推进创业富民,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功能,增加市场就业弹性。重视和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
优先发展教育,坚持合理布局、资源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供学前教育、重点保障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公办教育。加快公共文化设施统筹建设,实现区级文体活动中心、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三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引导民办教育,加强社区教育,构建大教育体系。完善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和公立医院改革工作。
专栏6 2011年社会建设重点项目
文化:恒天文化戏曲公园、华仑文化广场、会展中心二期等项目; 教育:芜湖市工业学校、芜湖市师范学校、市委党校迁建工程、石硊九年制学校、弋江嘉园高中、爱国九年制学校扩建、市第二十五中学、白马九年制学校; 卫生:南瑞社区、中山南路、弋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弋江区医院; 体育:奥园乒羽、网球中心、游泳跳水馆、室外田径足球训练场及室外工程、奥园地下停车场; 其他社会事业:四联家园、澛港三期五区、亿万多、十二中以西地块一期、纬七路安置区一期、滨江南路廉租房、九龙小区、弋江嘉园一期、弋江嘉园三期、十二中以西地块二期、纬七路安置区二期、松韵园、白马浅湾三期、白马浅湾四期、火龙岗安置区南区、火龙岗安置区北区、火龙岗安置区南区二标段、火龙岗安置区北区二标段、三标段、金石新城三期、金石新城四期、纬五路安置区等安置房项目、公共租赁房、中小企业创业园、高新区蓝领公寓、公检法业务用房等项目。 |
按照生态城市建设要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完善生态文明体系,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及生态型城市。遵循区域生态经济功能特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产业、资源集聚。完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把好集约节约用地源头关。加强项目用地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加强闲置土地的清理整顿,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消费模式,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源头抓起,严禁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准入。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建立节能预警调控制度。推进城南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染治理效果。保护城乡水域,保障饮用水安全。
专栏7 2011年低碳经济建设项目
节能工程:城市路灯节能改造、海创高新节能装备制造业基地、明远太阳能光伏。 污染治理:市区雨污分流工程、城南污水处理厂 生态建设:城市大绿化工程、三潭公园、芦花荡公园改造、城南水系综合整治。 |
(五)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2011年全区安排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30%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57个,计划投资108.5亿元;政府性投资项目64个,计划投资50亿元。继续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联系制度,协调解决相关问题,落实建设条件,全力以赴抓开工、促在建、保投产。继续做好中央新增投资争取和项目实施工作,确保配套资金按时到位、建设任务按时完成。围绕国家支持的重点,认真谋划一批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高端商务、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放开市场,降低准入门槛,积极扩大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