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弋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 年)》、安徽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及芜湖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健身更加便利,赛事活动更加丰富,健身指导更加科学,健身组织更富活力,实现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健身场地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2.8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1.4块,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名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超过93%,巩固和深化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创建成果,推动体育产业迈向新阶段。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水平。制定区级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并纳入本区国土空间长远规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街道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标准,2025年底,区级“五个一”、街道“三个一”体育场地设施配套建设全部100%达标。扎实推进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2025年底,建成8个体育口袋公园、12个百姓健身房及41.8公里健身步道、跑道、骑行道等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现有的全民健身广场、社区(村)健身工程提档升级。加大小型冰雪场地和类冰雪场地建设力度。充分利用“三湖一坝”和“三山一圩”乡村环境整治工程,植入体育元素,打造我区乡村健身步道和自行车骑行道路网。(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委、区财政局、自规局弋江分局、高新区规建部(区住交局)、区农水局、区城管局、各街道办事处)
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推广25中学全民健身中心开放的成功经验,促进学校体育场馆规范有序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新建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严格按照开放条件设计、建设。在确保安全前提下,鼓励以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突出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逐步扩大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覆盖时段和覆盖面。运用市场逻辑和资本力量,借鉴和结合周边地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优秀经验,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健身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百姓健身房”。建立全民健身设施定期检修和维护机制。(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坚持以“全民健身、乐动芜湖”为特色主题,加强全民健身赛事管理和服务,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精心组织新年登高、全民健身日、重阳节、丰收节全民健身活动推广普及和“四球一舞”三级联赛,传承和推广养生健身气功、太极拳、八段锦、武术、舞龙、舞狮、走马灯等民间传统健身休闲项目,广泛开展广场舞、健步走(跑)、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性、全省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办好区级全民健身运动会、社区(农民)运动会、全民健身日活动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继续办好国家级“中国·芜湖CEFA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全国城市公开赛、“城市之间”篮球联赛、“快乐行走”徒步活动、“丰收杯”中国象棋友谊赛等特色品牌活动,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弋江地域特色、可持续性强的精品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大力开展群众冰雪轮滑项目推广普及和冰雪项目进校园等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运动,逐步建立衔接有序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培训体系,推广普及青少年足球。积极开展“三大球”传统特色学校认定和示范项目建设。推广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等传统运动项目,培育户外运动、水上、冰雪等休闲运动项目。(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三)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构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建成区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1个,推动健身场所和晨晚练点科学健身指导全覆盖,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推进信息化认证管理,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优化队伍年龄结构、等级结构,鼓励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健身指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及体育设施管理等服务。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大众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建立居民体质档案。推进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四)激发全民健身社会组织活力。建立以区级体育总会为枢纽,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协会为支撑,街道、社区体育组织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基层覆盖延伸,参与提供全民健身专业指导。推动运动项目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向街道延伸、向行政村(社区)下沉。落实省、市扶持引导政策,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加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鼓励参与等级评估,打造一批3A级以上体育社会组织。在芜湖市建立体育社会组织考核激励机制的基础上,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优化体育健身环境。有针对性地促进各类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体育干预。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推行工间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改造,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赛事活动,开展全区老年人健身展示、中老年人习练健身气功五禽戏、老年人体育节等活动。优化公共健身设施无障碍环境,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农耕健身大赛等农民赛事活动,开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妇女体育活动。(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总工会、区卫健委、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六)推进体育产业升级。优化体育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深入开展体育产业“双招双引”活动,加大强链、延链、补链力度,着力招引一批头部体育企业。扩大体育消费,拓展体育消费新领域、新场景,组织参与省市举办的体育消费节活动,打造体育夜市。积极参与芜湖市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击剑、体育舞蹈、电子竞技等国际国内高端赛事活动。(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发改委、区经信局、区农水局、各街道办事处)
(七)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培训,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大力培育和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支持体校、体育俱乐部进入学校、青少年宫开设公益性课后体育兴趣班。支持学校、青少年宫和社会力量合作创建公益性俱乐部。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开展,充分利用“三大球”竞赛、训练营、夏(冬)令营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
推动体卫融合。倡导“运动是良医”理念。推广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立健全体卫融合机制,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逐步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提供健康检测、评估、干预“三位一体”综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健康管理、康复理疗等运动康复机构。
促进体旅融合。突出“半城山、半城水”的自然禀赋,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普及推广山地户外、航空、水上、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摩托车、房车露营等户外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形成“旅游观光+户外运动+赛事体验”融合发展新模式。积极开展体育旅游示范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农水局、各街道办事处)
(八)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拓展应用场景。落实省、市智慧体育建设方案,打造集体育赛事报名、体育场馆预约、群众健身指导等为一体的智慧体育体系。实施“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码”,引导群众参与线上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智慧场馆、智慧赛道建设,数字化升级改造公共体育场馆。(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科技局、区数据资源管理局)
(九)营造全民健身社会氛围。普及全民健身文化,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开展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区)的创建,结合各类健身主题日活动,传播科学健身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弘扬健康新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及社会组织参与各类优秀体育文化作品的创作和评选工作,鼓励体育文化作品融入美好弋江南、智慧大江湾建设。(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文联、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三、保障措施
(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本级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十一)完善工作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把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全民健身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财政局、区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十二)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各类健身场地设施的安全监管,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加大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安全监管力度,制定安全指引,健全风险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落实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责任单位:区文旅体局、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区交警大队、区消防救援大队、各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