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4-03-29 15:44信息来源: 弋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阅读次数:编辑:赵宇轩 字体:【  

《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弋江区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树立“创新高地弋江、人文荟萃弋江、生态水韵弋江、时尚魅力弋江”新形象,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区关键时期发布实施的行动纲领。“十四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标党的二十大明确的新目标新部署新要求,全面推动《纲要》实施,为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贡献了弋江力量。

本次中期评估工作坚持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度与结论相结合,围绕《纲要》明确的“五区一城”、“七大任务”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总结经验、查找短板、分析原因,立足《纲要》实施,着眼长远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评估期为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底。

一、规划实施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发展环境,全区上下严格按照《纲要》确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凝心聚力、扎实苦干、奋勇争先,实现了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有力,民生福祉全面增进,绿色生态持续改善等奋斗目标。

(一)主要指标完成进展情况

《纲要》共设置18项指标,总体进度较好(详见表1)。其中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进出口总额、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 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等6项指标超序时进度完成;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等4项指标符合序时进度;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3项指标慢于序时进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率等5项指标因统计核算体系尚未建立,暂不作评估。

(二)慢于序时进度的指标情况说明

——地区生产总值。由于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叠加疫情等影响,增长速度不及预期,2021-2022年年均增长9%,高于规划目标0.5个百分点。2023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低于规划目标。考虑到该指标为预期性目标,国家规划中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值,而是保持在合理区间,且受疫情影响全国情况基本相似,拟不调整目标值,在后两年制定年度计划时适当提高目标任务,力争完成或接近“十四五”年均增长8.5%的规划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于房地产市场增长缓慢、工业用地紧缺,叠加疫情等影响,投资增速不及预期,2021-2022年年均增速为-10%,2023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7%,低于规划目标。考虑到该指标为预期性目标,拟不调整目标值,在后两年制定年度计划时适当提高目标任务,力争完成或接近“十四五”年均增长10%的规划目标。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主要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退坡,直接影响十万元以内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弋江区整车企业销售车型主要集中在十万元以内的A00级微型车上,价位和单车利润相对较高的SUV产品尚未有亮眼表现,叠加年初新能源汽车产业降价潮背景,弋江区两大整车企业产品占市率未有显著提升,整车销量表现不佳,产业带动能力未能充分释放,导致战新产业增速有所放缓。2023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9.1%。考虑到该指标为预期性目标,拟不调整目标值,在后两年制定年度计划时适当提高目标任务,力争完成或接近“十四五”年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75%的规划目标。

(三) 重大战略任务进展

《纲要》实施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区、协调融合中心区、绿色美丽生态区、开放转型集聚区、幸福共享样板区”,奋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特色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区的发展定位,以及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产业引领再创新优势、创新驱动再获新突破、城区建设再现新面貌、民生福祉再攀新温度、生态环境再迎新加强等发展目标,奋力开创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崭新局面。

(1)加速资源汇聚,创新创业成效凸显

双创载体建设有序推进。全区现有市级以上孵化载体23家,其中资城孵化器、智擎众创空间等国家级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孵化基地5家,启迪之星(芜湖)孵化器、中皖智优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徽师范大学众创空间等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孵化基地11家,在孵企业(团队)827家,孵化总面积近43万平方米。中江科创园、西电芜湖研究院微电子科技企业孵化器、安徽顶图“基于5G的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科技孵化器”、“资城加速产业园”等项目加速建设。创新平台建设快速发展。区内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7个。全区1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32名博士,承接各级各类项目23个,产生经济效益5.43亿元;西电芜湖研究院成功研制出以1200V/20mΩ碳化硅等国际领先产品;长三角智能信息创新研究院与沪苏浙大院大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人才有效汇聚。大力实施“紫云英人才计划”,弋江区荣获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全省人才强区培育典型称号,制定“弋江区人才政策30条”,与安徽师范大学等区境内七所高校联合成立高校人才工作联盟,引育领军人才11人、高端人才123人、大学生10375人。构筑双创政策资源,开展进校园、进企业、进园区等人才培育活动60余场;围绕产业链开展多次高层次人才沙龙,创新推出“党建+产业链+人才链”系列活动。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到位。全区现有高企3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16家。全区技术合同、科技成果登记量稳步提升,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179个,登记金额107.27亿元,科技成果登记124个;2022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271个,登记金额135.26亿元,科技成果登记227个。启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中心,开展产学研对接会20余次,举办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路演行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试点工作,完成16件专利和10件商标的质押融资,总金额超过2.5亿元。奇瑞新能源被安徽省确立为首批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建设单位,“三只松鼠”入选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创新创业环境营造良好。举办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和“创响中国”芜湖高新区分会场活动;大力推广芜湖市金融综合服务平台,2022年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4.7亿元,新增政银担业务15.48亿元,新增税融通贷款13.59亿元;加大对境内外知名私募机构的招引力度,截止“十四五”中期,全区共有基金11只,投资项目24个;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债券、上市等方式融资,全区现有1家境外上市公司、2家境内上市、5家新三板挂牌、100余家省内股权中心挂牌。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动能持续放大

加速主导产业发展。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呈现龙头企业引领、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局面。2021年、2022年,芜湖新能源汽车重大新兴产业基地连续2年在全省评估中位列A档,2021年荣获省质量单项冠军,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2022年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销售额均破150亿元;捷途“旅行者”“山海”全球首发,奇瑞新能源“舒享家”、“iCAR 03”上市加推;奇瑞新能源汽车四期项目完工达产;奇瑞商用车氢燃料电池大巴投入商业运营;舟之航产值突破60亿元,pack装机量居全国前列。2023年三联锻造深圳主板上市,市值一度破50亿元,优升新能源纳斯达克上市,成为芜湖第一家美股上市公司。引入中鼎集团、威迈斯、严格集团、青山集团等业内头部企业;芜湖威迈斯新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得壹电池、中鼎热管理系统等项目有序推进。省级智能网联汽车小镇一期建成运营,多个应用场景建成使用,小镇环线道路开展道路测试。微电子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高速增长,产业质量不断提升。成功引入建广资本、长飞光纤、智路资本、瑞丞资本等外部力量,打造以紫光瑞纳半导体系统封装项目、长飞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改造项目、义柏半导体晶圆载具总部基地项目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体系。长飞先进半导体加速打造半导体垂直整合型公司,与奇瑞汽车强强联合,研发国内首家上车验证的国产碳化硅产品;瑞迪微电子实现量产并配套奇瑞新能源相关车型,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进一步提升;芯塔电子自主研发新一代SiC MOSFET器件通过车规级认证;源芯微电子分立器件封装线建成投产,年产能达到60亿只芯片。大数据及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加速布局,促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全面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战略,先后引进华为云、国科智算布局算力网络,引入海尔卡奥斯推进工业互联网,汇集科大讯飞、鼎云科技、达尔智能加大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壮大中软信息、兆尹科技、迪科数金等企业强化应用软件迭代,持续优化信息技术产业布局,提升区域技术服务能力。三只松鼠、鲨鱼菲特、乐茶集团、老金磨方围绕智能生产、检测、物流仓储,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现代化绿色食品智能示范生产基地;旷野科技打造华东最大鞋类产品垂直领域直播电商基地和总部;三只松鼠连续5年入选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截止“十四五”中期,累计培育11家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75家企业实现“登云”;培育认定省级大数据企业32家、市级大数据企业46家,三只松鼠供应链创新平台及等项目成为业内标杆。节能环保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大集群建设,提升龙头企业影响力。海螺川崎装备新型悬浮预热器2021年销量全国第一,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垃圾发电设备2021年销量全国第四。中集瑞江获评2022年安徽省政府质量奖,罐式储运装备总销量继续领跑全球。全力推动智质智慧装备总部基地建设,斯高德打造智慧农业装备总部及生产基地、华芯公司打造自动割草机总部基地,引入安徽清氢能源、安徽环牛、哈工新材等一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加快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整体高质量发展。高新区获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两业融合)试点区域;三只松鼠、海螺川崎节能、长飞先进半导体获批省级“十四五”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4A级物流企业2家、3A级物流企业4家;瑞丰商博城、松鼠小镇、汇峰跨境电商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三只松鼠电子商务园、瑞丰中国商品交易博览城获批省级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锦瑞直播电商产业园和嘉湖电商直播产业园带动直播电商发展,2022年交易额达3.9亿元;松鼠娱乐、永映科技、中漫影业等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公司发展势头良好,新增追梦动画、奥汀文化科技、语笙数字科技等动漫文化企业。松鼠小镇获得安徽省十佳夜游休闲街区称号,三只松鼠有限公司获得第七届安徽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康养产业开展合作新模式。建成41个城乡养老服务设施“三级中心”,引入永太养老投资改造火龙岗社会福利中心、海螺颐养院扩建、康怡圣庭湖畔养老院新建等项目,永太养老项目实现公建民营,全面提高资产利用率。产业创新能级有效提升。截止“十四五”中期,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4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9家,中航华东光电、天兵电子、博康机电获批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称号。数字化转型凸显成效,“十四五”期间,32家企业获批国家级两化融合证书,其中AAA级3家;培育省级“首版次软件产品”15件,省级重点软件企业3家,省级信息消费创新产品8件,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4家;累计获批省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4个,芜湖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25家。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全区现有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省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芜湖天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拥有绿色设计产品。

(3)城市布局优化,区域发展空间拓展

城市空间实现科学规划。编制完成弋江区白马山路南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港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珩琅山路以南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弋江区CN-1~CN-11城镇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地块的详细规划。基础设施能级稳步提升,实施庙车头泵站、荆山河治理、澛港泵站等水利项目;完成鸠江南路、大茆立交工程、元塘路北段、南沿河路、文津东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开展纬十三路改造、尹山路延伸段、徐村路、陶家山便民道路、规划支一路(萃文路)、仓津C地块规划支路、新兴路北段等改造建设项目。城市管理精细化程度加强,实施渣土精细化管理、全区范围的专项抄告、数字化城市执法等行动。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区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96%以上,小麦、水稻等主要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18%、87.15%。农村新产业形态,为乡村经济提供新动能,袁粮种业成功申报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全区9个村全部完成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挂牌登记,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34万元,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78%;202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收突破5943万元,同比增长102.5%,年接待人次29.1万,同比增长11.92%;区内现有农产品加工领域规上企业21家,2022年全区农副产品网上零售额达106.7亿元,农产品电商企业总产值达151.32亿元。乡村公共服务快速提升,美丽乡村试点新模式建设。13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采用“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区中转、市处理”的方式,2022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2.78万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19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目前已全线竣工;2022年完成136座户厕,10座公厕改造。省级美丽乡村代村初展风采,“三湖一坝”生态湿地成为“网红打卡地”。

(4)民生温度升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22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3881元,较2020年的46791元增加了7090元。就业保障能力高效提升。建立人才服务共享平台,为失业、待岗人员提供求职匹配,实现人才资源良性内循环,平台现已入驻企业40家,累计用工超500人次。“十四五”以来,全区城镇新增就业3716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018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334人;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就业率98%;城镇登记失业率低至1.12%,新引进大学生近2万人。开展企业新录用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普通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以工代训等各类培训11000余人次。

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推动智慧教育高地建设,推广教师智慧课堂等“因材施教”大数据应用;开展智慧教育理论研究,3项课题被中央电化教育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实践研究》项目正式立项,1项被安徽省电化教育馆立项,3项被芜湖市电教馆立项,2项获市教科所课题立项,1篇论文被国家级期刊《中小学教育》收录。全力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全区现有正高级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34人,芜湖市名校长名园长工作室7个、芜湖名师工作室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5个。完善“三心工程”,区境内中小学实现全覆盖;区财政每年给予1100万的全额补助“放心班”课后服务,开课总数达3312个;安心托幼启动,提供延时服务幼儿园59所,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89.4%,参加延时服务幼儿13362人次,实现了“有需求即延时”。

医疗卫生水平快速提升。眼科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长三角知名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功挂牌安徽理工大学教学医院,共建眼视光健康研究中心;提高基层医疗的服务水平,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成功创建省级“社区医院”;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共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63个。大力引入高层次医疗人才,眼科医院已培养7名博士和硕士,申报“华佗计划”人才5名;柔性引进外部医疗人才,聘请北京医院戴虹教授为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在医院设立戴虹教授名医工作室。

文化建设内涵持续丰富。组织“道德模范事迹宣讲”“弋江好人典型宣传”“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征集等60余场群众文体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聚焦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创作了《你的声音我们最爱听》等一批主旋律歌曲、小品等。完善区、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形成;“鲁明江畔”“南瑞湖畔”等正在形成“镇街有品牌、村居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格局。依托“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发挥高新区、高教园区“两高”平台,引进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网络视听内容安全产业基地等创新性项目,永映科技、中漫影业等区内动漫文创企业认定为安徽省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瑞丰集团新零售产业园、嘉湖荣煜星电商直播产业园培育直播业态。2022年,文化产业规上企业共有22家,实现营收1.39亿元。2022年新签约文化创意项目19个,总投资额21.08亿。提升城市文化底蕴,2021年以来,开展“全国第七套健身秧歌规定套路”培训推广3期,举办“白马山传统庙会戏曲展演”6场;高质量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空间免费开放;建成并运行8处城市书房、19处城市书吧,7处街道综合文化站,3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体育健康事业加速发展。通过合作共建或购买社会化服务方式,开放区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区游泳馆、南瑞湖体育公园、4块社会足球场等;新建健身步道20余公里,口袋体育公园6个,多功能运动场2个,全民健身路径114套,升级改造十里江湾步道品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年组织20余场大型全民健身主题展演活动;连续举办“四球一舞”三级业余联赛、社区(农村)运动会、“快乐行走”大型健康公益徒步活动、“城市之间”篮球赛、中国•芜湖CEFA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全国城市公开赛等赛事;参与全民健身赛事和群众体育活动人次达到5.4万人次;区广场舞健身秧歌协会在国家十四届运动会群众展演广场舞决赛荣获三等奖,在省十五届运动会获得一等奖。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区内体育产业类法人单位和个体工商户超200个,其中各类体育协会50多家,健身服务单位70余家;全区6个街道均成立乡镇体育总会,成立各类体育协会24个,社会体育指导员1856人,登记在册的文体志愿者340余人;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五进”活动,年均培训2万人次,带动了全民健身发展;打造省级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示范点;引入市青少年体校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打造全市首个体育运动学校教育集团。

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参保人数显著增长,企业职工保险增至16.03万人,失业保险增至8.46万人,工伤保险达10.29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增至2.91万人(其中正常参保人数1.27万人,享受待遇人数1.64万人)。社会救助有序开展,截至2023年6月底,弋江区共有低保对象2970户,3842人,共计发放低保金1913.4613万元;已认定有在册特困供养人员326人,其中分散供养279人,集中供养47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77.8488万元;共有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60人,已有40人纳入机构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为66.67%;累计为651户困难群众办理临时救助,发放资金280.192431万元。人才公寓加速建设,紫云英人才公寓已开展全面装修,其中3栋装修完毕,可面向人才提供住宿。

(5)坚持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加强。加强水污染防治,启动工业企业排水再督查专项行动,指导企业开展排水管网排查整治,提升风险防控水平,降低环境安全隐患。深入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连续5年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芜湖市漳河备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改建设方案》编制;全面落实水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水生态补偿机制,根据弋江区长江干流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完成208个排口整治规范工作;启动弋江区长江支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2024年11月底前,完成长江支流80%左右的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4年完成2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组织开展第二阶段13条水体源头治理和生态修复。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区域空气环境趋于稳定,全区PM2.5平均浓度31.4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下降1.3%,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位列全市国控点第4;空气优良率82.5%。推动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推进澛港街道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建设,构建“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全区机械化清扫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展全区15座垃圾中转站全密闭环保改造,提升垃圾分拣和大件垃圾处理能力;打造小区“入户宣传+撤桶并点+督导分拣+分车转运”模式;统筹建设再生资源绿色分拣中心,构建生活垃圾收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模式。持续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加强对十里江湾、三潭公园、文化公园等大型绿地的常态化养护;推动树池美化工程开展,更换“小老树”621棵;开展垂直绿化工程,安装隔离护栏共计11552米,栽植垂直绿化植物24173株;完成元亩塘生态公园建设,开展天子港标准提升工作,布局城市绿道、滨水步道3KM,完成“三湖一坝”水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一期项目,有序推进“三山一圩”矿坑修复综合开发。资源加强节约集约。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十四五”以来,全区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2.7%,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9.4%;发展循环低碳经济,鼓励区内100余家企业开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试运营,建成芜湖市首个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昌益新材料、力锐德电子、三联锻造、卓越线束等获批芜湖市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项目;高新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

(6)完善治理体系,城市治理水平提高

基层治理效能全面提高。充分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形成“网格+网络+网红”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党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江南春城小区获评安徽省首批“皖美红色物业”示范小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创新“五社联动”机制,探索“区—街—居(村)”三级社工站平台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街道社工站全覆盖;扎实开展市域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推进“三网融合”社区治理模式,连续开展四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构建“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格局。完善矛盾调节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领导包案、开门接访、带案下访等工作机制,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全省范围内首创“社工站+人民调解”模式,依托街道社工站平台,运用社会工作开展思路,培育矛盾调解队伍;设立“百姓评理说事点”,建立群众联系渠道;完成规模化的矛盾调解组织建设,全区共有调解组织72个,专兼职人民调解员144名,其中6个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55个村(社)居调解委员会,5个警民联调室,6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完善区、街道、村居政务服务“一张网”,推动全区3770个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占比100%,线上全面入驻政务服务中心;以皖事通办为载体,上线207个长三角主题政务服务地图场所。以“惠企政策网上超市”为载体,上线政策97项(限时即享33项、即申即享7项、免申即享57项),累计兑现2385.15万元;积极推动“智慧教育”“智医助理”,科技产业园“智慧园区”等各类信息化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形成了抓源头、强系统、合治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氛围,切实转变了理念,抓住安全生产本质,细化了责任链条,确保专项整治实质效果,连续三年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双下降,有效遏制了较大事故的发生、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工作目标,全区安全生产整体形势安全平稳,实现了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更加有力。完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针对性地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和保障能力建设,区救灾物资仓库已于2022年完成更新改造,并储备200万元救灾物资。

(7)深化改革力度,区域合作成效显著

改革力度不断加强深化。聚焦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民主、文化以及社会治理等8个领域,2021年、2022年分别确定改革事项93项、107项目前均正常推进。区域合作发展取得实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弋江区与常州市天宁区签订友好城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芜湖高新区与常州市天宁经济开发区建立开发区合作关系;高新区获批G60产融结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芜湖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启迪之星·芜湖孵化器入选第二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名单;举办“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第五届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功率半导体市场与关键技术论坛(PSiC2022)”等活动;支持企业与长三角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重点项目,中集瑞江联合华东理工大学打造高端罐式专用车产业创新中心,华东光电与安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紧密合作,新亚特与上海电缆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建设。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利用综试区便利发展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

总体上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纲要》实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区委、区政府科学把握弋江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国家、省、市的发展要求和弋江区的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确定的目标任务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愿望;二是规划实施过程中推进务实,通过明确责任分工、推进改革创新、注重政策引导、实施重大项目带动等措施,有效保障了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三是区人大、区政协充分发挥监督指导作用,督导有力,全区各部门、各街道齐心协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了工作合力。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弋江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为: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经济总量还不够大,主导产业质效和层次还不高,带动能力强、规模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总部型项目较少,国家级高新区的能级、地位还未充分显现,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二是创新要素集聚不够。高层次人才引进较难,金融资本体系不健全,产业转型升级内生动力不足。三是城市品质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质效还需进一步提高,安全稳定形势需要进一步夯实,产城融合能级提升还不够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与群众期盼仍有差距。四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危废固废治理、碳达峰、碳中和等任务十分繁重。

一、《纲要》实施面临的风险挑战和发展机遇

(一)风险挑战

(1)新兴动能不断涌现,产业调整难度增强。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转为“乙类乙管”,我国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全力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下半阶段的核心工作任务。国家、省市均出台了刺激消费、扩大开放等一系列政策。以政策为引导,以技术为支撑,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持续涌现,新兴动能是机遇,更是挑战。需要不断探求新思路、新方法,以快速实现对新兴动能的接应。

(2)开放环境趋于复杂,对外开放水平受限。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过程中,主导产业中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技术引入受到限制;我国优势产品的出口空间受到挤压,不仅面临来自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竞争,同时面临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的竞争。弋江区既要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也要高度重视服务资本和高端技术“引进来”,营造国际化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3)资源要素趋紧,人才争夺进一步加强。弋江区国土空间资源趋紧,工业用地面积紧缺,大型的用地项目土地要素较难解决;人口要素增长减慢,2022年全国人口进入了负增长时代,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均进入“抢人大战”的行列。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科技人才作为创新创业的源动力尤为关键,加强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二)发展机遇

(1)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产业现代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以创新为主要载体,加快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有利于推动弋江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新发展格局明确,带动产业新机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政策叠加,我国培育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安徽省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芜湖在服务和深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具备了更为强劲的要素资源配置能力。芜湖在融入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参与更高层次、更深领域开放方面基础更加牢固。

(3)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速资源的聚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要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芜湖市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整合配置资源要素,争取到国家、省级层面的战略、资金和重大项目支持,进一步推动弋江区高质量发展。

三、《纲要》实施的下一步建议

(一)聚焦双创载体赋能,建设创新创业高地

加快双创载体建设。构建“技术赋能+全程孵化+投资驱动+市场链接”的全新孵化体系,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新创业生态链。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鼓励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及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一大批引领战新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团队。加强校企合作。支持高校优秀毕业生在区内就业落户;支持高校在我区建设创业教育培训基地,以 “订单”培养、师带徒培养等方式,加强专业人才合作培养;鼓励高校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打造双创品牌活动,开展创业大赛、创业分享会、校园直聘等活动,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落地园区;鼓励高校教师、学生在高新区创业,搭建校友全球企业家生态圈,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到区内再创业。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体系创新

聚焦首位产业发展,打造融合产业生态。全面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核心技术领域自助配套率。支持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打造中高端产品,全力保障捷途“山海”系列、奇瑞“iCAR生态”系列品牌做大做强;推动瑞氢动力、清氢能源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研发和产业化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支持舟之航、威迈斯、三联锻造加速产业化布局,力争舟之航产值破百亿,威迈斯产能加速释放,三联锻造新型轻量化精密成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项目加快建设;加快推进泰瑞总部基地、得壹10GWH新型高性能电池总部基地、凹凸出行总部、索菱总部基地等项目落地签约。强化双招双引,提升发展层级。深化与西电芜湖研究院、三碳研究院、海智研究院、长三角信息智能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招引一批高科技型、高成长性的产业发展总部项目;推进贝石总部、旷野总部、乐茶总部、鲨鱼菲特总部建设,招引一批在业态方面具备成长性和延展性,同时兼具社会效益的项目;推进源恺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华育全场景智能教育研发总部等项目建设,招引一批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等项目,以点带面,招来更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总部集聚,刺激更多消费需求,拓展更多消费场景,推动总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坚持高技术引领,打造科创新高地。加大重点领域核心攻关力度,在新能源汽车高能量密度电池、汽车轻量化架构、车规级芯片、第三代半导体、核心装备等关键领域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水平,争取建设成为芜湖市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 ”和科技领军企业,大力开展科技团队招引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技产业园、南站科技园等创新集聚园区,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推进重点研发创新平台、企业与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对接合作。

(三)完善城市功能布局,科学规划区域发展

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以最新三区三线边界为基准,科学规划二环和三环之间空间布局,在芜铜高铁线东侧、三环路西、红花山路北侧地块建设新型产业园区。提升基础设施能级。结合暖民心行动,推进城市道路管网、停车泊车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拓展夜市街区范围;设立打造夜市街区规划建设引导资金;积极将芜湖老字号品牌价值融入街区发展。科学推进产城融合。继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支持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做大做强,共同招引更多的优质企业,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及高端人才来我区就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四)厚植民生福祉根基,绘就群众满意底色

提升就业保障能力。继续做好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安置动态为零的目标实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数据赋能,迭代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推进普通中小学智慧学校应用,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组织实施“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出台弋江区老年学校建设标准,开展老年大学(学校)示范校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将青少年视力防护、老年人健康服务等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深化医联体建设内涵,大力推广中医药服务,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规范村卫生室管理,不断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医生培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做实12类基本公卫服务项目;落实生育配套政策,做好人口监测和研判,加强三孩生育政策宣传。丰富文化建设内涵。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逐步形成覆盖全区民众的志愿服务网络;精心打造群众文艺作品、提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产品,强化弋江金秋文化月等文化活动品牌;结合暖民心“快乐健身”行动和“15分钟阅读圈”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布局,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圈”;推进高校博物馆、陈列馆、艺术展览馆等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弋江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稳步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继续做好特困供养人员住院医疗护理保险工作;加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拓展服务功能;推动全区村(社区)广泛成立“救急难”互助社。

(五)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餐饮企业整治、城市公园养护管理、开发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进行提升改造、城市街头绿化、各街道社区居住环境整治提升等行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加大规上工业企业能耗监测预警,鼓励企业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对年度用水实行总量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进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系统化治理。完善环境治理机制。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责任体系。

(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

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深化“网络+网格+网红”基层治理模式;以“双联双应”基层党组织创建为抓手,深化“红色物业”党建品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举办有影响力的信用品牌活动;依托社工站的人民调解项目,推广调解经验;建立与民生相关的行业性调委会;持续开展“百姓评理说事点”工作。构筑公共安全体系。全力加强责任体系建设,狠抓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推动各行业部门落实《弋江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狠抓弋江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15条措施工作举措,强化行业监管职责落实,达到有效消除安全监管盲区漏点。完善应急体制机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提高应急救灾装备保障水平,利用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开展防汛、森林防火检查、救援、宣传,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优化“皖事通办”平台,推动企业群众异地“跨省通办”,解决群众异地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问题;完善“惠企政策网上超市”平台功能,实现公共政策发布、解读、申报、兑现、查询、投诉一体化功能。                                                                                               

(七)创新改革开放思路,激发区域发展活力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集聚高端研发创新资源,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吸引和布局一批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平台,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申报省市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大力招引科技人才团队,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体系;优化外贸营商环境,完善外贸服务平台机制,逐步形成外贸竞争新优势,鼓励重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主动对接城区、园区合作事项,与常州市天宁区等地开展常态化开展互访交流;继续选派党政干部、优秀教师、医护人员等赴沪苏浙等地开展交流学习、跟班锻炼或者挂职,形成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 弋江区“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进展情况

序号

类别

指标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0-2022年均增长(%)

2023年上半年实际值

2025年目标

“十四五”年均增长目标

属性

完成评价

1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469.5

533.14

557.7

9

296.04

-

8.5

预期性

慢于序时进度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89195

210584

216828

6

-

240000

5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3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8.2

47.2

47.2

-

48

50

-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4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64

亿元

318

亿元

213.4亿元

-10%

 5.7%

-

10

预期性

慢于序时进度

5

实际利用省外资金(亿元)

171.39

206.99

230.83

16

109.91

260

8.7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6

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9

4.26

5.28

35.17

4.06

4.39

8.7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7

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亿元)

273

335.8

338.5

11.35

173

360

5.7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8

创新驱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73.4

66.2

73.2

-

69.1

75

-

预期性

慢于序时进度

9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90

91.5

104.78

7.9

106.78

120

-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10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56

213

270

31.6

325

300

-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11

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个)

100

115

145

20.4

150

150

-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12

民生福祉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8.5

8.9

6.1

10.32

6

-

力争高于
经济增长

预期性

符合序时进度

13

城镇调查失业率(%)

-

相关数据在统计局调查队

-

3.2

预期性

-

14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8.05

9.37

10.31

13.17

10.3

10

4.4

预期性

超过序时进度

15

绿色生态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1.7

4.2

1.1

2.67

-2.1

市下达

-

约束性

-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

-

市下达

-

约束性

-

17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88.6

83.9

81.4

-

83.3

市下达

-

约束性

-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率(%)

100%

100%

100%

-

100%

市下达

-

约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