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表1:“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 标 |
2015年 完成 |
2020年 完成 |
“十三五”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
|
一、经济发展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300.41 |
469.5 |
9.3 |
预期性 |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132339 |
189195 |
7.4 |
预期性 |
|
财政收入(亿元) |
27.2 |
42.6 |
9.4 |
预期性 |
|
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13 |
13.9 |
13.8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73.6 |
273 |
16.5 |
预期性 |
|
二、结构效益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
240 |
188.5 |
-5.82 |
预期性 |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30.2 |
43.6 |
提高13.4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19 |
14.7 |
降低4.3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三、创新发展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
2.5 |
3.4 |
0.18 |
预期性 |
|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
66 |
156 |
18.8 |
预期性 |
|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25 |
90 |
29.2 |
预期性 |
|
四、绿色发展 |
|||||
空气质量 |
城市PM2.5下降 |
57.3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 |
77.9 |
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 |
/ |
约束性 |
|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
/ |
7.44 |
/ |
|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末的300.41亿元跃升至2020年的469.5亿元,年均增长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9万元;财政收入达42.6亿元,年均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48亿元,年均增长5.9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791元,年均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8%;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36.28亿元。
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内生动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财政收入年均增速与地区生产总值保持一致,人均生产总值、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各项发展指标在省内居于前列。
深化政府智慧服务领域建设。推进“政务+”建设。推广“5G+政务服务”;扩展“秒批”服务范围;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无感申办”“无感智办”;推广告知承诺制审批、“容缺后补”审批等模式;丰富“好差评”功能。推动财政资金电子支付改革。实现账务报销、账务处理、会计档案电子化,推广电子发票、电子签章,推动弋江区财政资金集中支付全流程电子化管理。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促进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开发城市公共管理和社区服务岗位,支持外来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加大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劳动者给予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带动就业能力。
增强财力保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年度预算,优先安排涉及人民生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合理安排支出规模和结构,强化公共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行政成本,有效防范公共财政资金过度使用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投放和使用效率。
提升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搭建创新创业金融综合服务网络平台和企业征信服务平台,开展专利交易、债权交易、创业小公司产权交易等业务,拓宽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融得到、融得易、融得好的创新创业金融服务。扶持一批创新创业的优质项目,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影响长三角的创新创业生态圈。鼓励科技企业债券融资,支持科技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
不断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探索资金扶持的新模式,促进社会资本广泛投入和参与创新创业。配套推进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范围,完善项目准入、评估及退出的管理机制。试行创新产品的招投标制度改革,支持企业打开新技术、新产品市场。探索发展股权众筹、债券融资等新型融资,健全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和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参与安徽自贸区芜湖片区建设。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行业招商,打造“全省最优、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借鉴上海、浙江自贸试验区以及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青吴嘉示范区等成功建设经验,促进区域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实行“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通关监管模式。鼓励海螺、奇瑞新能源、三只松鼠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创新绿地投资、证券投资等对外投资新方式,加快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人员进出便利化自由化先行先试。开展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发债、跨境资产转让等跨境融资业务,推动境外主体参与境内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