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关于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9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陈琳代表:
您在区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芜湖如何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素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美誉的芜湖,已充分融入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中,通过深度挖掘滨江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搜集调查整理文化遗产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弋江区位于长江之畔,又有漳河、青弋江两条重要水系环绕,青山绿水,矿藏丰富,自古就是人类繁衍生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为积极加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队伍中,以实际行动助推长江文化赓续不绝、传承发展,我区因地制宜一系列切实举措。
一、加强文物保护
(一)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
根据《安徽省文物局关于印发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文物保〔2022〕39号)、《芜湖市文物局关于印发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工作计划的通知》(芜文物〔2022〕7号)文件要求,我局开展长江流域文物普查工作。该项工作共使用资金2.1万元。我区现有文物点共计10个,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9个。
(二)文物保护相关措施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和利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一是根据长江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的情况,我局对现有文物点统一进行了石碑和界桩的补充制作,于2023年3月底全部安装到位。该项工作共使用资金2.65万元;二是对市级文物点(石跪渡)启动了修缮工程,于2024年3月获市文物局批复,该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国发〔2023〕18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皖政〔2024〕3号)精神,经区委、区政府同意,成立弋江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弋江区文物局,并制定了弋江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2024年3月26日召开协调小组工作布置会,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安排。
二、加强非遗保护
(一)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认定工作
近年来,我区按照《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办法》《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通过深层次调查、挖掘、搜集和整理,建立了27项区本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姚有宏1人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先贵等8人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芜湖(瀂港)菜刀制作技艺》《澛港鱼钩制作技艺》《白马山传统庙会》《白马山三圣古寺的传说》4项已成功申报并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2020年至2024年,相继申报《藏头诗》《瀂港三鲜制作技艺》《江太公熏鱼制作技艺》《痒咳丸》《云雀糖画制作技艺》《姜氏鼻炎膏方剂》《反左书法》《方氏锔瓷》《萍萍剪纸》等9项被弋江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非遗保护相关措施
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已建立市、区级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我区采取了一些有力措施: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非遗项目和保护价值的认知度,如拍摄制作10余个非遗项目宣传片在市区两级数字文化平台、文旅综合平台、两馆微信公众号上播放;二是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各种培训、传习和非遗展示活动,提高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利用价值。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为了提高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积极性,自2017年起,我局每年按照市级非遗项目6000元、区级非遗项目5000元标准,给予有保护价值的10个市区两级非遗项目专项资金支持,每年8万元的非遗及文物保护经费被列入财政预算。
三、推进文旅融合
以历史文化、滨江文化等为内涵,深入挖掘“白马洞天”“盆塘塔影”“荆山寒璧”古八景文旅资源,充分利用弋江区的自然、历史和非遗文化资源讲好“弋江故事”,通过滨江走廊和青弋江文化长廊,将现有或正在谋划中的文旅开发项目与地方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带动我区乡村振兴。
办复类别:C类
联系单位:弋江区文旅体局
联系电话:0553-4113825
弋江区文化旅游体育局
202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