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弋江区:夯实“耕”基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修渠引水、开路平土、挖沟排水……眼下,安徽芜湖弋江区白马街道新大垾村的村民们正抢抓工期,为来年春耕做好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近年来,弋江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工作,多元化提升农村生态、农业质量、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指着眼前一片广袤的农田,新大垾村党委书记桂定强介绍,“以前,北边水系因淤泥阻塞不通畅,导致这边的水稻种植受到影响。现在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天然有机肥通过淤泥泵灌溉进农田,再利用水泵站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真正实现了旱灌涝排。”
目前,新大垾村全域7000多亩耕地通过疏浚工程已全面实现水系连通,用水难、排水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按照‘先平整再配套,先流转再建设’的原则,把农民的‘小田’变‘大田’,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保障。”弋江区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吴显钢告诉记者,通过土地整平和改良土壤,全区建成20000亩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403亩,平均每块田的面积从1.8亩增加到10至15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头雁”作用十分突出。“全村有98%的耕地,3000多亩水面中也有近一半都通过高标建设流转到合作社。”桂定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不但农民的土地租金增加了,溢出的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增加村集体收入,按照一亩地上涨100元来算,预计明年村集体收入能突破200万元。”
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带动下,白马街道㘰门口村村民方勇将家门口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打造成城市“后花园”的劲头更足了。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波光粼粼的漳塘风光、与三五友人泛舟垂钓……“我们在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品牌农业等,有效盘活了资金、资产、土地、劳动力等闲置资源,激发了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内生力。”白马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藏粮于地,筑牢乡村振兴“耕”基。在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行动挈领的大背景下,弋江区在火龙、白马街道分别打造的“高标准农田+数字农业+智慧芜湖大米”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正在同步推动建设;新增耕地和找回耕地项目同步推动,切实增加境内有效种植面积;鼓励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参与……“以点带面,由线成片地探索一套高标准农田建设‘弋江模式’,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全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景美、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出无限生机。”吴显钢说。(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丁一鸣 通讯员汪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