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江区民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
弋江区民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区民政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推进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社会救助精准有效
1、持续加强社会救助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制定《弋江区城乡低保、低收入及特困人员供养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城乡低保、低收入及特困人员供养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至街道。截至9月底,全区共有低保3291户、448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2950.6616万元;特困供养共认定274人,累计发放供养金227.423万元,护理补贴7.705万元;审批临时救助558户次,发放救助金156.9万元;精准救助困难群体300人次,发放精准救助金18.5万元,启动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视急难程度由街道开展先行救助,截至9月,共救助困难群众518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43.32万元,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2、低保专项整治成效显著。2020年低保专项治理工作通过街道自查,对全区3347户4648名低保对象进行全面复查,村(居)委会对低保家庭100%入户,区民政局核查,组织专业评估机构深入街道、村居,实地走访入户30%以上低保对象,同时对各社区信息公开公示情况、半年复核情况以及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将及时上报纪检监察部门。最大限度实现“应保尽保”和“应退尽退”,确保低保工作公平公正。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多重手段核查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提高信息精准度。截止9月底通过核对平台已核对5779户,18733人,预警2412户,占比42%。截至9月底,已取消低保300户,544人,对171户减人减资。
3全面提升保障标准。自7月起,弋江区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662提高到每人每月710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从879元/月提高到923元/月。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工作,在确保其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影响,根据市文件要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截止9月底共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共计303.4256万元,同时弋江区对困难群体发放爱心消费券,累计结算消费券5430人次,结算金额81.45万元。
4、困难群众帮扶工作。2019年成立了弋江区困难群众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文件,实行“双组长制”。经“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备案”程序,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共11户。近两年来,采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坚持政府帮扶、社会力量参与、家庭自救等多方协同努力,共落实帮扶资金161万元,截止目前,11户困难家庭已全部实现摘帽脱贫。
5、多项举措做好疫情期间社会救助工作。疫情防控期间,对已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等困难家庭延长定期核查时限,对新申请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等社会救助的,简化审核审批程序,全面推行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工作全流程网上办理。同时为保障疫情期间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各街道积极开展生活必需品的发放工作,共计发放口罩89000个,蔬菜610斤,米190斤,面条39袋,油95斤,酱油米醋112份。
(二)养老服务体系提质升级
1、推动省级养老服务设施“三级中心”建设和市级养老服务设施提升改造建设。出台《弋江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案》,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建立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服务站(简称“三级中心”),打造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2022年“三级中心”覆盖率达到100%。截止9月底我区已建成一家区级养老指导中心、2家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3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完成今年建设任务。区境内建有6家高中档次养老机构,养老床位985张,基本满足老人需求。
2、发放养老服务券补贴和养老服务券。截止9月份,我区共有497人享受养老服务券,发放金额59.28万元,实际使用金额39.4855万元。我区将从11月开始扩大享受人群,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也可享受100元/月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经初步摸底,约2000人左右,预计在11月底全部完成,12月正式发放养老电子服务券。
3、推进养老580建设。今年我区全面打造“养老580”品牌符号,对辖区内所有养老机构进行挂牌,统一着装,打造统一品牌形象。通过“养老580”品牌符号的推广与打造,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和政策的宣传,提升老年人和全社会的养老服务的认知度、认同度,形成敬老、为老的社会氛围。
4、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工作。
(1)疫情期间我区6家养老机构,在院老人211人,在外住院老人数4人,春节前离院老人数4人,在岗工作人员104人,没有出现感染情况;区民政局在疫情期间给各养老机构送去急缺的医疗物资,包括一次性医院口罩5000个,N90口罩100个,医用酒精消毒液20斤,防护服10套。
(2)做好日常安全检查。区民政局每月都由局领导带队对辖区内各养老机构进行消防和食品安全检查,重要节假日前会同区消防大队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开展专项检查,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况,及时约谈养老机构负责人,督促其限期进行整改。
5、做好发放高龄津贴工作。2020年,弋江区民政局共计为本辖区内的80-89周岁老人5827人、90-99周岁老人718人、100周岁以上老人8人,共计6553人发放高龄津贴,发放金额394.7361万元。
6、困难老年人抗风险能力保障服务。2019年弋江区共计为2814名重点优抚对象和60岁以上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免费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共计11.256万元;为5954名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免费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共计 278.53 万元。
7、推动适老化改造试点。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通过公开招投标开展适老化改造的县区,选取了洪桥社区蓝湾半岛政府保障性住房小区进行试点,项目第一批总共50户,主要从高龄、空巢、困难有改造需求的老人家庭中选取,本着自愿原则,对老年住户进行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打造一个方便、周到、安全的适老生活环境。截止10月中旬,弋江区在全市率先完成50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计划。
8、开展老年人助餐试点。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市民政局要求各区开展社区老年人助餐试点。我区中南街道潮音街社区养老服务站和澛港街道柏庄春暖花开社区养老服务站申报老年人助餐试点,建立“助餐点+配送上门”两级网格化养老服务助餐模式,为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或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提供助餐或配送入户服务,试行“1+1”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模式,即每餐政府补贴1元钱,运营方补贴1元钱,畅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残疾人、儿童福利保障到位
1、保障困难儿童基本生活。截止9月,我区目前符合条件的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共34人(均为散居),其中孤儿3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1人,截止9月共发放保障金44.57万元,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2、切实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对具有弋江区户籍的低保对象中,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残疾等级在四级以上(含四级)的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9月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对象2015人(其中一、二级残疾1668人,三、四级残疾347人),累计发放补贴220.8194万元。对具有弋江区户籍,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残疾等级被评定为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发放60元/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9月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3514人,累计发放补贴207.9540万元。
二、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日显成效
1、完善基层组织建设。今年1月成立火龙街道圣庭湖畔社区居民委员会,4月成立马塘街道马饮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居委成立后,各小区将纳入体制内管理,通过完善组织、机制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2、推进智慧社区建设。5月带领试点社区(圣庭湖畔、儒林西苑、李巷、滨江)所属街道分管领导及社区书记到安徽兴博科技公司考察学习,将对街道及社区的提出的具体需求分别提供切实可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对智慧社区建设达成初步的合作计划。
3、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区民政局组织各街道和村(居)在2019年工作的基础上,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进行了回头看,进一步完善内容,该项工作已于8月底完成。同时,组织开展优秀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征集评选工作,经区市级推荐、评审组初审、专家评审、评审组复核等环节,其中我区南瑞街道锦坤园社区居民公约入选省级优秀,目前已完成公示流程。
4、完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在2019年制定出台的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和工作清单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面加强社区依法履职事项和社区协助事项的落实工作,依法做好村改居和新社区设立工作,调整部分社区管辖范围,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工作城乡一体化进程,激发社区居民自治活力。
5、积极探索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对全区的社区进行系统调研,草拟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工作制度,加强对全科社工的全面系统培训,提高全科社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初步在李巷、滨江、圣庭湖畔、儒林西苑4个社区建成全科受理平台,组织开展试点工作。
(二)社会组织工作持续深化
1、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纵深发展。发挥心暖花开社会组织联合会党支部党建引领作用,按照“一方隶属,参加多重组织生活”的原则,凝聚社会组织党员力量,人人红心向党,争做公益先锋。运用“党建+公益”的模式,以党建激发组织活力。坚持党组织在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在政策性支持社会组织发展上、在公益创投项目发布评估及资金拨付使用上,党支部全程参与和监督。成立弋江区社会组织工会联合会,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党建带工建,工建服务党建”的有关规定。同时,我区积极借助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支持,引入弘德、恩派等专业社工组织入驻街道和社区,已累计培育社区社会组织27个,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13个,这些社会组织孵化于社区,又反哺于社区,在服务过程中有效吸引了一批居民参与,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
2、社会组织管理实现规范化提升。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全面规范行政审批流程和审批行为,接受公众查询和监督。强化自身约束管理。截至目前,社会组织新增9家,项目变更14家,注销4家,章程核准23家,证书遗失补发4家,截止目前我区社会组织共179家,其中社会团体58家,民办非企业121家。
3、积极推动第三届公益创投活动。2020年为配合省、市三社联动试点工作的开展,对第三届公益创投进行大幅度调整,大力支持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特殊人群服务类项目。今年开展的第三届公益创投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社会组织资金扶持,共立项14个,投入创投资金45.41万元,目前各项目正有序实施。
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规范有序
(一)区划、地名工作有序开展。对2018至2019两年来的新增地名进行了摸㡳登记,并补录进全国地名管理系统。上报了6条拟命名道路至市地名办,正待批复。
(二)婚姻登记工作正常开展。截止9月底,已办理结婚登记1196对,离婚登记644对,补领结婚证416对,补领离婚证40件,无一例差错。在疫情严重期间,为了避免人员聚集,采取电话预约,分时段办理。为有效应对“520”“七夕”等婚庆日子登记高峰,安排人员现场秩序维护并进行提前现场预约,提交相关资料并审核,当日圆满完成登记工作。
四、聚焦队伍建设锻造民政铁军
(一)推进党建工作全面过硬。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制度,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制度,按时、足额交纳党费2292元。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在安徽考察讲话精神、习近平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等内容,使用好“学习强国”、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安徽省党纪法规学习教育、“爱党建”等平台,提升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做好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要求,举行党支部换届选举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支部委员会。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开展党建材料专项整改自查,更新完善标准化建设台账,并对党员活动室上墙制度进行更新。组织全体党员支持街道社区文明创建活动,在交通要道进行文明劝导,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二)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局党支部积极主动作为,强化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落实三级防疫包保责任机制,主动奔赴基层防疫一线作战,在南瑞街道南街社区值班值勤,严格在岗在位。并向南街社区捐赠口罩400个,牛奶和方便面各20箱。另外,向双联系单位白马街道新义村捐赠牛奶和方便面各20箱,向其他社区一线工作人员共提供了一次性医用口罩800个,N90防护口罩100个,84消毒液50斤、酒精30斤的物资支持。组织全体人员参与防疫捐款,共募集912元。
(三)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7月,在全区防汛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为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局党支部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落实防汛责任,确保安全度汛。一是慰问防汛一线,送去物资。前往双联系单位白马街道新义村慰问防汛抢险一线队伍,送去胶鞋、矿泉水、方便面等防汛物资,同时为澛港街道防汛队伍送去了救灾帐篷。二是坚守责任堤段,排查险情。发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一线防汛工作,严格按照汛期值班制度,24小时坚守白马街道石硊圩责任堤段,从严做好巡堤查险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抓好养老机构和特困供养人员安全工作以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在火龙养老中心设安置点一处,安置了22名新大焊村散居五保老人,第一时间送去电风扇、床垫、床单、牛奶、八宝粥、方便面等物资,并对养老院排水设施、防汛装备、房屋、围墙及电气、电路进行全面安全排查,确保老人住的安心。
2021年工作计划
一、完善多层次社会救助制度。积极做好低保无纸化审核审批工作。全力做好困难群众帮扶工作。
二、推进“三社联动”治理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村(社区)管理区划设置。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做好社工人才队伍培养。
三、出台养老实施方案,完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养老服务人才库,发展品牌组织。推进养老580建设。
四、创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支持。
五、做好残疾人福利工作。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推动城乡公益性墓地规划与建设。